编者按:2023年12月,经开区团委组织园区青年干部前往“千年瓷都”景德镇考察学习。考察过程中,大家学习、讨论、领悟,收获满满。现摘选部分学员心得分享交流。
本次赴景德镇的考察调研,本人印象深刻,收获颇丰。在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遇见了“景漂之家”,让我对“景漂”一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景德镇自古便有“工匠来八方,器从天下走”的记载。开放以来,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,景德镇在原本融合统一、持续稳健的传统陶瓷文化体系下的艺术氛围逐渐被打破,迎来了一批批外来“不速之客”。他们的介入为景德镇陶瓷雕塑的革新和进步带来了新机。
这些“景漂”的到来,不仅改变了景德镇工匠的知识结构,也丰富了景德镇陶瓷产品的风格面貌。今天,人们来到景德镇,可以接触到最传统的陶瓷工匠,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当代陶艺家,也可以接触到刚入道的年轻的陶艺家们,各种年龄、层次、领域的陶艺家、工匠在这里汇集,相互学习和交流,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新的生机。
2020年7月,“景漂之家”在景德镇三宝蓬成立揭牌。这足以说明,“景漂”对于景德镇文化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必要的贡献,越来越受关注。不得不承认,“景漂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代景德镇市场上的日用瓷发展,他们大多有着陶瓷专业的知识储备,也有较为优越的实操基础,在结合市场需要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作,有的走向陶溪川集市、陶艺街夜市、陶阳新村集市,有的组建个人品牌工作室、手工体验园等,有的利用互联网创业,相关应用APP,尽可能地将景德镇陶瓷带到了更多平台中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外国陶瓷爱好者、从业者的热情加入,他们又被称为“洋景漂”,对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做出了极大的创新。其中部分从事陶瓷雕塑创作的群体,他们在景德镇进行了相关陶瓷学习、制作和经营中逐渐接受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和审美的熏陶,又在其中融入个人本土文化,为瓷塑创作带来了多样化创造的更多可能性。同时他们又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带回自己的家乡,构架了景德镇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的有效桥梁,推动了国际对于景德镇文化乃至中国陶瓷文化的认知。
陶溪川创意产业园是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之一“宇宙瓷厂”的旧址,如今已经成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交流场所。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就坐落在此,依然保留着烧制陶瓷的气窑、砖头和推车等。周末是景德镇陶溪川创意产业园最热闹的时候,“陶瓷集市”是当地的固定活动。每到这时,从事艺术创作的年轻人会带着得意之作来此“练摊”,他们大多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或者个人艺术工作室。
景德镇官方数据显示,2022年,有3万外来人口“漂”在景德镇。根据景德镇人口普查数据,过去十年,这座四线小城的人口呈现净流入趋势。
景德镇成为“景漂”发展的热土,“景漂”又成为肥沃的文化土壤,“景漂”人群与当地人群的文化互动推动了景德镇文化生态的丰富性。对于“景漂”而言,景德镇不仅是工作的场所,也是生活的空间,在这里,“景漂”融入当地生活,毫无违和感地成为了景德镇文化的一种稳定形态。
在景德镇考察调研时听到一句话,在景德镇很容易活下来。究其原因,景德镇的瓷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形态、一种发展资源,不仅是被保护的对象,也是可开发和可利用的对象。只要有开发文创产品的意识与能力,就有收入来源。事实上,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传统”的一面时,更要挖掘其现代和经济的一面,以之作为推动中国文化当代发展的有效手段。要使文化进一步成为经济资源,“需要个性化、多样性的创意引领;需要金融工具、市场机制支撑;需要与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融合”。
“景漂”现象及其对景德镇文化的推动作用,对我们醴陵陶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,那就是加强陶瓷文化传承发展:一是加强陶瓷人才队伍建设;二是加强陶瓷文旅融合发展;三是加强陶瓷产业创新发展。只有当文化作为生活方式、经济资源、交流纽带、精神归属真正得以实现时,我们的文化才能成为“活的文化”,源远流长、生生不息。